2024-12-11
我与祖国共成长
○
饮水思源忆时光 幸福日子铭党恩
(作者:遵义高速公管理处 遵义路政执法大队 张明明)jinnianhui金年会首页
夜深了,窗外的雨还下个不停,电脑桌面的相关工作还继续……刹那间抬头,从办公室门口望出去,一排桶装水映入我的眼帘,生命之水像是时光之水,打开我的记忆之门,让我回想起时光深处那桶被抬回家的仍旧在桶里晃荡的井水,几许温暖、几许感慨萦绕在心头……
我最初对水的记忆,来自家门口那块地,俗称:院坝。院坝被挖下去一两米深,成一口大锅状,这是因为,当时爸爸的身份是一名泥瓦匠,需要用这像“大锅”一样的坑来踩泥jinnian金年会。每当下雨的时候,这个坑就慢慢被雨水灌满,一池蜡黄色的水,便为我的童年带去了很多乐趣。
90年代初,吃上自来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在那个年代的家庭,家家户户都有一口石头砌成的水缸,都有一挑笨重的木水桶,我家也不例外。水像是梦里的大海,有水就变得有希望,曾在那挑水的小径上,我瘦弱的身体,歪歪斜斜,哐当哐当的水总是晃荡溢出,以至于挑水的小路总是湿漉漉的。用劳动换来的水,让我从小就明白来之不易的含义。
那时候,爸爸总是第一个早起,然后拎着水桶到一公里外的水井边去打水,开启一家人忙碌时间。妈妈负责做早饭,我和妹妹按时起床,洗脸穿衣,准备上学。那时,妹妹上四年级,我上五年级。下午放学回到家的时候,我就会去看看水缸里是否还有水,如果所剩无几,我就找好一只水桶,寻到扁担,和妹妹商量着去水井抬水。这时妈妈总会再三叮嘱我们注意安全,因为妹妹比我小,挑水时,妹妹走前面,我走在后面,桶靠近我这边。由于我们年纪小,抬水的方法也不对,往往是打好了的大半桶水,回到家就只剩下小半桶。我们也试着在水桶里放一张南瓜叶,让水不晃荡得那么厉害,但好像无济于事,于是常常被邻居的小伙伴嘲笑。
笨重的木水桶再加上大半桶水,我们总要休息好几次才能抬回到家,扁担在左右肩膀上换来换去,始终还是把肩膀磨出了红印。虽然累,但是看到白花花的水倒进自家水缸,内心依旧欢喜……是水,透露着别样少年的时光。
新农村,新变化。
杭瑞高速江口段 张家裕 摄
上初中时,村里传来了好消息,要修蓄水池啦!在村委会的橱窗栏里,红纸黑字地张贴着告知书,原来是通过村民会议,大家一致赞同在水井靠山的附近修一个蓄水池的提议,以解决吃水难的问题。修好水池,把水管安到家里,就能喝上自来水了,以后就再也不用挑水了。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,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修建蓄水池,每户人家要出钱也要出力,在美好的期盼中,我和妹妹干劲十足。放学回家或是周末,不管石沙有多重,我们总是抢着和爸爸妈妈一起劳动,只要能背得动,爬坡上坎气喘吁吁,也不说累,几日下来,后背就磨起了红印疙瘩,酸痛并快乐着!喝上了自来水,挑水的事情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,家里的那几挑水桶,慢慢地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,成为过去的一个缩影。是水,浸染着酸甜苦辣的时光。
上高中了,家里买上了饮水机,开始有桶装水喝了,慢慢对井水,对自来水不再那么关心了。
上大学时,来到走在时代前列的广东。这便和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,和大海的距离越来越近。水不再是梦里的大海,它是那一望无际、博大浩瀚的蔚蓝,一头牵绊着朝思暮念的故乡,一头勇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。
饮水思源忆时光连载,总会在闲暇时忆起村里的那口水井,回到那个属于我少年时光的场景中去。绿色的春天里,井水像是女孩灵动的眼睛,光芒闪烁;晴朗的夏天中,井水像是男孩开朗的性格,冰凉一夏;云淡的秋天下,井水倒影着天边的晚霞,五彩斑斓;寒冷的冬天里,井水像是母亲的手,温情暖意。感恩那些流年的时光,磨炼了我,也记录了我,更感恩党的政策让吃水难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!
我同我的祖国共成长。今天,生活在新时代,生活在红色革命老区。湘江河孕育的遵义儿女,沐浴着党的恩情,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光。水,生命之源,它结束了一个地方的贫困,它也开启了一个时代的繁华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让我们饮水思源,不忘曾经的辛劳。牢记嘱托,感恩奋进,以坚定的信念,在共和国的旗帜下,同祖国一起奋斗,一起成长,一起进步,书写新时代最美丽的篇章。
来源:贵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
编辑:伍梓豪
编审:张敏焱
微信公众号:贵州高速路政,长按或扫描识别二维码加关注,也可直接搜索名称关注
庆祝新中国成立
70 周年
扫一扫关注我们